高调“抢人”!南京拟放宽落户背后

新一轮“抢人大战”中,南京或将再下“一剂猛药”。


【资料图】

9月4日下午,南京市举行解读《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新闻发布会。

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马阳在会上表示,该局拟会同南京市人社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整修订《南京市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在该政策中新增“35周岁(含)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正在南京市缴纳社保即可落户”的内容。《南京市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是南京市公安局规范性文件,将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办理,适时印发实施。

马阳还称,南京市公安局拟调整修订《南京市关于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四区落户政策实施办法》,扩大社保累计认可范围,由原来对“省内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累计认可”扩大到对“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累计认可”,即在申请人满足落户基本条件前提下,对长三角区域社保缴纳年限累计纳入南京市缴纳年限计算。

南京此次计划放宽落户限制并不突然。

早在5月29日,南京市公安局官网就发布过相关公告,公开征求意见。

对此,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南京房地产学会会长吴翔华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南京此前就有放宽落户限制的计划,并发布过征求意见的公告。这次政策的调整,属于更加具体了。

“跟杭州、合肥等地相比,南京在‘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争夺中一直是处于下风的。南京过去5年的人口虽然依然是呈正增长的,但属于放缓的状态,并不乐观。甚至整个江苏省在去年一年的人口增长还比不上合肥一个城市。”吴翔华认为,这些既与南京的落户政策有关,也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关。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则表示,南京拟放宽落户背后,一方面,是增加人口数量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南京就业和定居,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抢人大战”持续升级

人口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意味着更为明显的资源集聚效应,常住人口的规模也一直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各内陆新一线城市竞相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能级,“抢人大战”也一直在持续升级。从放开落户条件,到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再到“发钱发房”,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而南京对于人口的渴望更加显而易见。

早在201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曾发布通报称,针对来面试的非在宁高校2018届应届毕业生给予“面试补贴”,标准为人均1000元。凭借此举,南京成为了国内首个对应届大学生开出“面试补贴”的城市。

2021年4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表示,“十四五”时期,南京将努力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

但截至2022年末,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49.1万,距千万目标仍有距离。

城市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可能是其常住人口数量增长放缓的一大原因。

今年年初,合肥市启动了2023年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合肥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织8个工作组分赴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诚邀广大青年学子到合肥建功立业。

4月29日,武汉多措并举邀请大学生、新市民在汉“安居”: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可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各区青年人才之家为毕业6年内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的免费住宿;毕业6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且家庭在汉无自有住房,租住人才租赁房的,按照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房租,累计减免期限不超过3年。

随后,佛山、杭州、成都等地也都发布了相关人才吸引及落户政策。

对于多地的“人口争夺战”,产业研究与规划专家史一哲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从长期看,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年龄人口不仅仅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汽车住宅等大宗消费品的消费主力,还是下一代劳动力的最重要生产者,吸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落户,是增强一个城市未来长远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第二,当前的住宅—土地—财政收入的传导链条,最直接的资金注入就是来自于住宅市场的需求,降低落户门槛争夺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也是希望能够解燃眉之急。

史一哲表示,随着中国已过刘易斯拐点,老龄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会长期持续加速,有消费能力的年轻劳动人口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会持续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趋势已经确定无疑,除了北上两个户籍制度的最后堡垒,全国户籍制度的全面松动和政策大转向只是时间问题。

柏文喜也认为,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发展战略已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了人才争夺。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城市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发挥人才作为生产力最核心和最活跃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杠杆撬动作用。

产业、人口与楼市

“南京在‘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争夺中一直是处于下风的,这既与其落户政策有关,也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关。”

吴翔华分析,从产业结构上看,南京不像杭州与合肥那样,新兴产业比较发达,它更倾向于传统产业,转型较晚,高端产业发展似乎也并不突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从落户政策等方面看,南京又更倾向于吸引高端人才,缺乏对所谓中、低端人才的引入。但很多人才是需要从低成长到高的,没有初级阶段怎么一跃成为高级人才?这就导致了,虽然南京有着仅次于北京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率,但很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在南京找工作难的问题,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南京的国企过渡一下,获得经验后就去往苏州、杭州等地了。

“任何产业都需要所谓的高、中、低端人口配合才能够实现转化,不是只靠高精尖就能‘搞定’所有事。”吴翔华表示,很多城市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南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实现了“抢跑”。

吴翔华以合肥为例,“原先的合肥在国内的各个城市中,一直都是比较低调的。在过去,合肥对江苏、长三角等地区的依赖也比较严重。但是,这几年,合肥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先是大力投资半导体显示龙头京东方,成为国内先进面板产业基地;后在2016年投资长鑫存储,打破了海外半导体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近几年又投资蔚来,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建设,这些都让合肥的产业机构和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合肥市推出的落户、创业等人口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人才很容易被吸引,最终留下。”

合肥市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963.4万人,比上年增加16.9万人。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提及,合肥是新一线城市中近3年常住人口增长率最大城市,增幅达到13.3%。

而南京在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49.11万人,只比上年末增加6.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2%。

从最近的各种行动可以看出,南京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今年7月,《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南京市未来三年产业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其中,第一个“6”指的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拼夺六大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

9月4日下午,南京市举行解读措施的新闻发布会,在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方面也提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深化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聚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总部经济高地;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加快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至于此类行动及落户政策的改变是否会为当地楼市带来影响?

柏文喜表示,“南京落户政策再次放松,对当地楼市可产生直接性利好。随着更多人才的流入,房地产需求量将会增加,这对于楼市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更多的人口流入可能促使楼市的发展和房价上涨,同时也会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然而,也需要注意落户政策对于楼市的潜在影响,政府需要加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吴翔华认为,一些三线城市对于落户没有任何限制,但是依然很难吸引人口落户,或是呈现人口流出的状态。这些都是因为当地缺少工作机会和成家立业的基础。因此,只放宽落户还不够,需要有就业、创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才能真正吸引人口,助力楼市。

史一哲也建议,相关政策在操作中,也需要信贷、消费、就业、社会保障、税收等各类政策配合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新增年轻劳动力的经济潜能。

关键词: